— 谢作诗 2016-05-20
产能过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超发货币扰乱了市场。
然而政府是不会认错的,偏要进一步超发货币,以此来降低利率。据说降低了利率,生产成本就会下降,企业就会扩大生产、增加就业,就可以消化过剩的产能。殊不知,实际利率决定于资源的真实供求状况,以及未来的盈利前景,不是货币政策能够控制得了的。
费歇尔讲,利率反映的是人性的不耐,即人们对未来评价低,如果不给予利率补偿,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延迟消费。这当然是对的。但我认为这只是利率决定的供给方面,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。实际上,资源有自然增长趋势也是利率的决定因素,这是利率决定的需求方面。既然价格是由供需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,凭什么利率就只由一个方面决定呢?
利率低,生产成本就低,这没有错。但是低利率也意味着低资源回报率,那么凭什么一定是高增长呢?决定人的生产行为的不是成本,而是收益与成本的对比;高成本没有关系,收益更高就可以了。虽然成本低,但是收益也不高,又怎么可能促进投资和生产呢?
而关键则在于,货币超发未必能降低利率。
首先,超发的货币会流向资产市场,产生泡沫,泡沫化的资产市场赚钱太容易,这反过来产生更大的资金需求,使得利率不降反升。发生在2009年至2013年间的中国的高利率,正是与货币超发、房地产泡沫相伴随的。事实上,无论中外,泡沫化过程中利率都是高昂的。
其次,资产价格上涨迟早要传导到商品与劳务市场上来,引起消费物价上涨,政府将不得不紧缩货币。政策先宽松然后再紧缩会大幅提高利率。道理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。
政策扩张,你于是贷款盖房。贷款500万元,利率10%,房子建成可以获得600万元的卖房收入,你有50万元的利润。四层的楼房,刚盖了两层,政策就紧缩了,利率提高到50%;盖后两层原计划200万元(前面两层花了300万元,因为打地基费钱),加上利息220万元,现在加上利息就得300万元。问题来了:现在你贷不贷?要不要继续把房子盖完?当然要贷,继续把房子盖完,因为把房子盖完需支付300万,但最终可以获得600万元的卖房收入。
虽然整体来看盖这栋房子前后总共投入了630万,最终只能卖得600万元,亏了30万元,但是当前面两层已经盖好之后,决策要不要继续盖房子的时候,其实是不用考虑前期的投入的。你只需考虑现在需投入多少,可以挣多少。现在你投入300万元,可以挣600万元,当然要继续把房子盖完。过去的投入,老百姓叫它“嫁出去的女,泼出去的水”,经济学叫它“覆水难收,历史成本不是成本”。政策多变,一松一紧,会大幅扭曲企业的营运成本的。
2010年至2011年,不只是利率高、贷款难、企业出现倒闭潮,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,就是在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极短的时间里,出现了利率从17.96%到40%的巨幅拉升,短期甚至高达120%,就是因为政策短时间内急剧转向,一松一紧把利率拉上来的。
再次,资产泡沫最终一定会破裂,经济风险会因此而大幅上升,人们的惜贷倾向就会显著加剧,高风险必须用高利率来补偿。这正是2013年6月以来发生在中国的情况。
货币超发造成产能过剩,这实际上是消灭财富,只会增加资源的稀缺性,提高实际利率而不是相反。由于这种提高不是资源回报率上升拉上来的,因而不利于经济增长。
我没有简单主张高利率就好,也没有简单主张低利率就好,利率应该由真实供求来决定。
负利率反映的是经济已经没有增长的潜力了,而不能反过来理解成负利率可以促增长。
如果靠超发货币、负利率就能刺激经济,那等于是说,在每一个价签后面多加一个零就可以增加产量。假如用这样的办法真的能够刺激经济的话,那么我们连印钞票的工夫都不需要了,直接让每个人拿起笔在自家的钞票上画几个零岂不更省事?而且画的越多产量越高!
日本央行宣布推行负利率,结果日元不贬反升,股市不涨反跌。正是因为扩张货币不能降低实际利率。你央行想通过负利率迫使人们消费、投资,那么人们就抢保险柜,把现金窖藏在自家的保险柜中。到头来,货币量不增反降,名义利率不降反升。
虽然市场上钱多了,但是真实的财富并没有增加,你让人们怎么消费?未来又看不到挣钱的希望,你让人们怎么敢消费?就算你能把利率降下来,但是投资收益率上不去,谁会投资呢?毕竟投资要依据利率和投资收益率两个方面来决定。何况你央行还不能降低实际利率。
作为宏观管理者,不是思考为什么资本回报率那么低,不是通过改革消除制约资本回报率提高的因素,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宽松货币,甚至负利率都搞出来了,真是让人匪夷所思!
用脚后跟想想吧,利率怎么可以为负呢?利率为负,就是经济没有希望的意思。所以日本没有希望了,欧洲也没有希望了,一切没有节制超发货币的国家,最终都是没有希望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