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宣扬的是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。 经济学自利假设能够用来解释父母这些“无私”的行为吗?这些爱不是无私的,是有条件的。
这方面推荐阅读俞炜华老师的文章自私的父母 和母亲冲到火场救自己的子女,是不是理性自利?。在俞老师文中有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:
第四、因女性的生育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快速下降,可以推理出:年轻并具有生育能力的母亲在再嫁后,前次婚姻小孩子的死亡率,要大于年老并丧失生育能力母亲再嫁后,前次婚姻小孩的死亡率,无论这种死亡是因为照顾不周还是因为虐待。
更加白话一点说:一个年轻母亲和一个年长母亲均带着自己的孩子分别再嫁。那么,在后一段婚姻中或之后,年轻母亲的孩子死亡率高于年长母亲的孩子。其原因是年轻母亲再次生育机率高,从而导致了孩子在资源(包括爱)竞争上更加激烈。
如果父母不是无私的,那么要求子女孝顺的道德又是怎么回事?在 你愿意生养几个小孩?一文中,俞老师列出了三个理由:
其中关于养儿防老和由此长期形成的道德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标准很值得学习。
因此,也好理解在现代福利制度下,人们生育意愿下降的原因。
福利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养老保险。该制度的核心是由社会统筹进行跨期保险,即由社会中的年轻人为社会同期的老年人养老。这个制度能够存在的前提是,年轻人数量要多于同期老年人数量。如果出生率下降,代际更替率下降使得年轻人数量不够,那么这个保险计划就会破产。
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产权的清晰划分。如果认为市场经济的调节是高效的,那么社会养老保险就是吃“大锅饭”,是低效的。具体可以体现为,我不付出生养孩子的成本,但是要求别人的孩子给我养老。